双十中学在漳州市平和县

   日期:2023-08-31     来源:平和商会    作者:平和三平寺    浏览:931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今年是厦门双十中学(简称“双十”)内迁平和85周年。对于“双十”在平和8年的办学历史,特别是学校内迁的经历,早已远离人们的视野,成为昨日之记忆。然而,内迁办学却依然影响着当下厦、和两地的教育人。

今年是厦门双十中学(简称“双十”)内迁平和85周年。对于“双十”在平和8年的办学历史,特别是学校内迁的经历,早已远离人们的视野,成为昨日之记忆。然而,内迁办学却依然影响着当下厦、和两地的教育人。

时光飞逝,转眼已近百年。曾经的亲历者大多已不在人世。今天,人们只能透过尘封的档案去勾勒那段沉重的历史。

1937年7月7日,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,紧随着8月25日,日本宣布封锁包括厦门在内的我国中、南部海岸,禁止中国船舶航行。9月3日,3艘日本驱逐舰和12架飞机袭击厦门港口,炮击前沿炮台和海军机场,遭到胡里山、屿仔尾等多处炮台的猛烈还击,重创敌舰“箬竹”号。自10月26日金门沦陷之后,日军以此为据点,更为猖狂地攻袭厦门。1938年5月10日清晨,侵华日军在大量舰艇、飞机的支援下,对厦门发起疯狂攻击,守军整日彻夜与敌激战;5月13日,厦门全岛沦陷。当时岛上局势骤紧,硝烟弥漫,“乱乱随迁客,纷纷避祸民。风传军喊急,雨送哭声频”,写尽了厦门沦陷的街景世态,如此悲戚,声声是泪,滴滴是血!工厂停产、商业停市、学校停课,社会处于停摆状态。不少学校被迫选择迁往偏僻的山区,继续开展教学。如厦门大学迁往长汀、集美学校迁往安溪、“双十”迁往平和……

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。沦陷之下,安能立校?迁往非沦陷的山区继续办学,已然是不二之选。内迁,说得容易,但一旦真正实施起来,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俗话说“乞食(闽南语,‘乞丐’之意)过溪行李多”。更何况一所偌大的学校,往哪迁,怎么迁……都是棘手之事。

时任校长的黄其华(1902—1984,惠安人)在其《厦门私立双十中学简史》中回忆:正当学校就迁校选址讨论其间,适逢平和县琯溪镇商会会长周耕民来访,表示欢迎“双十”迁往琯溪。原来,平和地方贤达林友梧等捐资倡办的“私立东溪初级中学”(址于今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左侧的中秋埔)虽于1929年招生开学,但因基金、设备及师资等办学条件不够,省教育厅不准立案,200余名学生面临转学等问题。恰于此时,东溪中学从“双十”平和籍教师蔡启新那里得知,学校将择地内迁山区。东溪中学校董会便以周耕民会长与黄其华校长有同学之谊,而委托周前往厦门接洽。周耕民表示:欢迎“双十”迁往琯溪(今平和县小溪镇),东溪中学将让出校舍与设备供“双十”使用,经费由东溪中学筹集。

9月中旬,黄其华校长、数学教师吕建元来到平和琯溪了解情况,在周耕民的引荐下,黄其华校长与东溪中学校董及数位琯溪当地士绅商议,决定:在琯溪设“厦门双十中学琯溪分校”(以下简称“琯溪分校”),并组织分校校董会,聘请当地人士张河山、周耕民、林际泰等11人为校董。公推张河山(原民军头目)为董事长,由其负责2个月内筹成一座宿舍。黄校长、吕老师随即返厦,着手办理迁校事宜,通告在厦教职员工、学生,凡愿意随迁平和的,即行报名,作好准备。决定随校的教师有吴卓人、吕建元、张德清与蔡启新等4人,学生有王逢元、郑勉等70余人。留厦的部分师生在鼓浪屿另设一个分校,与琯溪分校保持联系。

10月初,黄校长率师生70余人,由嵩屿码头分乘数辆专车,随带校印、校旗、部分理化实验仪器及教学参考书等,翌日抵琯溪。“双十”内迁平和终于落地达成,既解决了“双十”内迁到一个相对安全的非沦陷区,继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;又化解了平和东溪中学因办学条件不够,得不到省厅批准的难题。厦、和两地学子都有书可读了!这对于特殊时期的厦、和两地教育事业来说,可以说是“双赢”。

到达平和后,教师与男生入住在前东溪中学校舍,女生则住在琯溪礼拜堂习道班楼上。“琯溪分校”只设初中部,即日办理注册手续。同时又招收平和及邻县的新生、插班生百余人,学生总数近200名。就地聘请林际泰、张元标、张维潮、陶望全等为教师,王达材为童子军教练。10月底,黄校长将“琯溪分校”工作分配、生活安排部署就绪后,就返回厦门;12月下旬,因将前往马尼拉开展劝募,黄校长还特地发函告知“琯溪分校”校董会:“出国任务繁重,可能多稽时日,请该会聘用专责校长,主持校务。”校董会遂聘请了“双十”鼓浪屿分校负责人庄克昌代理校长。

抗日活动风起云涌,遭受战火摧残的“双十”学子更是满怀一腔热血,积极参与其中。当时,张三族、陈其坚等人在琯溪一带活动,组织农民、学生读报组,并教唱救亡歌曲,带领部分“琯溪分校”学生参加各种进步活动。嗣后,“琯溪分校”进步教师与学生组织“双十中学抗日救亡宣工团”,分有剧团、歌咏队等,主要向农民、市民宣传。之后又组织“慰问新四军北上抗日宣传队”,发动数十名青年参加新四军,随军北上抗日。

鉴于时局动荡,内迁平和的“双十”,便以生产化、军事化管理学校。校歌在原有歌词的基础上,加上“际吾国多难,非常迁地为是,天马高,琯水长,施教育,不亚沙场!曰三民,曰五权,何堂皇,军事化,生产化,力量加强,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,同学共勉共发扬,复兴民族争荣光”等内容。师生每日4点起床,在童子军教练的率领下,坚持不懈地进行军事训练。

“琯溪分校”的抗日宣传活动,成为当时厦门《华侨日报》报道的热点新闻,鼓舞闽南地区学生的抗日热情,自然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关注。1939年4月,教育厅派赖德渊为校长接收“琯溪分校”。驻漳七十五师也密令由土匪改编而成的“驻琯剿匪别动队”队长张河山,就地暗杀教师吕建元、吴卓人及学生张海水等3名抗日积极分子。万分紧要关头,吕建元从张河山的亲戚张景尧那里得知这一秘密消息,赶在敌人尚未动手前夕,趁着滂沱大雨的掩护,与吴卓人、张海水等人,即刻离开平和,免遭敌人残害。然而,“琯溪分校”经赖德渊接收、改组后,成了省政府直接管理的“官督民办”的学校,随迁而来的4位教师,除吕、吴两人被迫离去,张德清因病辞职,也只剩下蔡启新一人留校任教。次年,校长赖德渊卸任,由崔钟英继任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殿堂,不是角逐权力的竞技场,作为执掌者的校长自应是像黄其华那样懂得教育理念、教学规律的谦谦君子、饱学之士,而非一心想成为官场中的角儿之人。

之后,“琯溪分校”的校长、老师屡有更迭、补充,日渐成长、扩大规模,甚至还聘请了如郑勉等内迁毕业生作为教师,补充师资力量,办学秩序步入正常、良性发展的轨道。学校管理规范有序,教学氛围浓厚,老师之间、师生之间关系融洽,尊师重教蔚然成风,学校名声在外。1941年被聘为语文教师的叶范生,在回忆起那段夜以继日、埋头苦干的教书经历时,就以“暮霭朦胧到琯溪,芒鞋未解和衣栖;中宵起舞疑无力,可恨荒鸡断续啼”一诗咏之,纪实描述。
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,风止雨息。身在菲律宾的“双十”原校长黄其华准备回厦续办“双十”,华侨黄文开捐资1万元菲律宾币,作为复员复课费用。此举引发了菲律宾厦门双十中学校董会的积极响应,募集20多万元美金,全权委托黄其华回国兴办实业,盈利部分的三分之一作为“双十”办学经费。回国后的黄其华,一方面着手将“双十”从平和迁回厦门复课,一方面到上海兴办启南实业公司。就这样,1946年6月,内迁山区平和、坚持办学8年的“双十”奉命迁回厦门。“双十”8年期间,为平和乃至福建,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。“双十”内迁多艰辛,天马琯水成泮池。八载育英传木铎,文成继之启新航。

之后,“琯溪分校”改名为“文成初级中学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与大诚中学合并,改称“平和县新民中学”。1954年春,定名为平和第一中学。1983年9月,平和县又在“琯溪分校”原址附近兴建“城镇中学”,后复名“文成中学”,延续“双十”办学理念,同学共勉共发扬,复兴民族争荣光!

 
标签: 漳州是哪个省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地图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