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坂仔西坑村的一处松柏脚山山顶上有着这么一座亭子,名叫“瞭望亭”,看似普通又不起眼的它,却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红军故事,承载着革命先辈的那段峥嵘岁月。
走进西坑村,远远便可见远处的山顶上静静地耸立着一座亭子,犹如一位在山顶站岗放哨的“战士”。这座亭子,便是“瞭望亭”。站在亭子里向外望去,可以清晰的看到山脚下每个角落和方圆几公里外的景物。为什么会在这里搭建“瞭望亭”呢?
西坑村村民赖河山:我听老前辈说,早在1933年,我们这边就成立一支很硬(勇敢)的红军游击队,在1934年年底并上王涛部队,在这边设一个瞭望台,主要目的就是看到四面八方的动静,我们这个组当时有13户,一户轮了一天(在亭子值班)。如果发现敌情来这边,集中群众,包括王涛部队来迅速来这边,随时准备战斗。
据赖河山口述,这个瞭望亭主要用于观察敌情, 有什么风吹草动,就用三声螺示警,通知群众早做准备躲避危险,以及迅速集中红军战士准备进行战斗。1937年9月,正值王涛部队(红三团)转战其它地方时,西坑村就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。
西坑村村民 赖河山:1937年9月,我们轮岗的值班人员发现一大批的敌人在进来这边,就马上用三声螺做暗号及时疏通我们村民,到村里面比较暗处(不容易发现的)的地方去躲避,那后来敌人看到这边没有人,就把村里面的鸡鸭牛全都搬走,搬不走的,把房屋全部烧掉,发现了哨亭(瞭望亭前身),把哨亭也烧掉。
得益于瞭望亭的作用,群众无一人伤亡。这也让转战回来的红三团更重视西坑这个联络点,不仅重建了瞭望亭,还发动当地群众在半山腰隐蔽处挖一处红军洞,方便群众和红军躲避敌人搜捕。
西坑村村民 赖河山:为什么要住在山上,怕敌军一大批再来,我们那个时候这边比较偏僻,调游击队的人来这边活动,后来搞地下交通站,那个由交通站那边为接头,到后期,也就分散到西坑各个地方。
在随后抗日战争的几年里,瞭望亭充分发挥了观察敌情的作用,让红军战士在敌人多次围剿中有惊无险。国内战争期间,瞭望亭也依然发挥着“观察敌情”作用。据89岁的苏永定老人回忆,1947年7月1日,平和县的国民党军全部出动,到西坑村抓捕共产党员,幸好被在瞭望亭的值班人员发现。
西坑村村民 苏永定:嘟嘟嘟,吹三声(螺号)就证明有陌生人来了。
在示警下,共产党员和群众迅速完成了转移,让国民党军扑了个空。国民党军接连在村里搜捕数天,都一无所获。
西坑村村民 苏永定:到了(7月)5日,(国民党军)就把房屋都给毁坏掉。
解放后,瞭望亭失去了“观察敌情”的作用,但“红军爱护人民,人民拥护红军”的故事仍然在村里口口相传,延续着。
西坑村村民 苏永定:共产党爱人民,爱老百姓,(初心是想)要大家好起来,生活过得好起来。
为了纪念这段峥嵘岁月,西坑村村民多次自发组织修缮瞭望亭,以此告诉后人,要永远记住革命先烈,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。
西坑村村民 赖河山:我们西坑村有三位到北上抗日的老红军,有76户的五老户,也有六位的烈士,这个村为革命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。